专栏顾问:
陈伟根,重庆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173基础加强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工信部信息产业先进生产工作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重庆市高电压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电工程学会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国家电网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技术导则标准审查组委员,国际会议ICEMPE2021执行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技重点专项、省部级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等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第3),牵头获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荆朝霞,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委会委员,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委员,广西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海南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组长。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内十多个省份的电力市场的设计或咨询,负责电力市场方面的项目30余项。
专栏主编:
陈曦,重庆理工大学讲师、硕导。2008年获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至2013年重庆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重庆市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运行、能源经济与政策等。
征稿简则:
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新型能源系统(包括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热力系统、交通系统等)将面临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一方面,高比例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渗透需要对现有的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亟需支撑新型能源系统建设的关键能源电力设备研发;另一方面,多种能源的耦合互补需要打破行业间壁垒,基于数字化和信息物理技术实现治理模式和市场机制创新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另一关键任务。为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凝聚业内创新成果,特组织本期专栏,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选题方向(包含但不限于):
1.新型能源体系的形态结构与发展路径
2.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机制与交易模式
3.新型能源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新型能源系统的规划、预测与调度运行
5.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相关技术及市场机制
6.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能源装备关键技术
7.人工智能技术及信息物理技术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应用
8.新型能源系统的典型案例与工程应用